前兩週看完彭怡平的<<安格爾的小提琴>>,還不錯。
有點報導文學的感覺,但又用一種帶著詩化的寫法。
文字頗有鮮明甚至帶著銳利的感覺~

書名雖是安格爾的小提琴
但寫的是巴黎..

安格爾的小提琴只的是:一生的嗜好但不以此維生。
安格爾是法國歷史畫、人像畫及風俗畫家。
雖以作畫維生,但熱愛小提琴。據說常在人們來參觀畫室時,拉上一曲。
因此才有這句話的產生。
p.s安格爾有一幅著名的<<宮女>>圖,曾被一家醫院當做痔瘡的廣告圖..:P
安格爾﹝Jean-Auguste-Dominique Ingres﹞﹝1780 ~ 1867
以下為誠品網路書店的頁面 http://www.eslite.com/product.aspx?pgid=1001116161931600 內容簡介巴黎因擁有獨特的靈魂而美麗--透過彭怡平的眼,帶你登堂入室,看見巴黎人最美麗的靈魂。 巴黎在大眾眼裡的一般印象,也是既定印象:充斥名牌精品的香榭麗舍大街,巴黎市內兀立的艾菲爾鐵塔、凱旋門,羅浮宮的藝術館藏等等,然而還有更甚於此的嗎? 去過巴黎的你,或許只是逐點在一個個名勝前拍下照片為證,然後匆匆掠過街道,鑽過人群,馬不停蹄地追趕行程,那麼我只會說,你只是走過巴黎的腳下而已,你還未能登堂入室,攀上巴黎的肩頭上看清她的全貌;甚至,你從未去過,巴黎只是你腦海中口耳相傳的形象而已,他們說她浪漫、她美麗,但是你不知道,生活在巴黎又是如何? 彭怡平透過長達十七年以來在巴黎生活的沉澱,娓娓道出令全世界藝術家心繫於此的「巴黎精神」。作家宇文正在其推薦序中即說:「在《安格爾的小提琴》裡,出現的每一個人物,均是作者微觀巴黎的一個角度。」她直視的眼神深透巴黎人的內心深處,她迷戀的,是〈當艾菲爾鐵塔塌下來〉裡保羅艾菲追尋瞬間即為永恆之美的瘋狂與激情;她追尋的,是〈絲襪雞尾酒爵士俱樂部〉和〈文學酒吧〉對於美好年代的執著;她所醉心的,是〈聖心大教堂與巴爾雕像〉及〈週四,二十一點三十分…〉據理力爭的自由平等。誠如作家海明威在其回憶錄所寫:「巴黎,是一席流動的饗宴。」 巴黎之所以能夠讓這些文學家、藝術家魂牽夢繫,不是因為它外在的繁華似錦,而是在此生活的人們各自保有純淨的尊嚴,堅持但求不愧我心,每個人都是獨特存在的個體,而這正是巴黎源源不絕的活力來源。看完〈拉丁區的教皇〉一篇,我們不禁要問,在現今台灣人云亦云的僵化社會中,我們是否還有勇氣保有堅持己見、擇善固執的純真?但至少,彭怡平的《安格爾的小提琴》便撥開層層的迷離,讓我們得見純粹靈魂的所在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mis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