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廚的成功,我想在於比別人多一份的心~


在甜裏放一點點苦,才會吃到真正的甜。 文/歐銀釧


台北名廚謝樂觀有個「幸福配方」:將一碗無花果剪開,加入三碗水,置入鍋中蒸煮,等水開,無花果在滾水中停留十分鐘。之後,將煮過無花果的水浸冷。飲用時,人們將在這道無花果茶水中喝到幸福的味道,從無花果厚實的果肉中,體會快樂。

謝樂觀說,「香」、「甜」是帶動快樂心情的主要配方。無花果的味道具有蜜的感覺,以無花果加上桂花調理,花香果甜,食用之後,自然有幸福感。因為,「香」有解鬱的功能,桂花香令人歡喜;「甜」有愉悅感,兩者搭配,就能打開幸福的天窗。

「 不過,最重要的祕訣是:要在甜裏放一點點苦,才會吃到真正的甜。」從事廚藝三十多年,謝樂觀說出美味的祕訣:「全放甜的就不好吃了。要放一點苦味的,才會讓味蕾感受真正的甜。例如,調配無花果、山楂、花旗參茶時,加一點點黃連、黃柏,反而會生津止渴。『苦』味會帶出『甜』味。不過,『苦』要適量,過多過少都不好,要小心地放。」

熟知食材、深諳烹調方式的謝樂觀,聞名台北餐飲界。不過,他最自豪的是「我是從草地出來的孩子」,在鄉下的生活,對他有著深刻的影響。他出生於高雄縣大樹鄉,家裏有七個兄弟姐妹,他是最小的一位。他的祖父謝忠是拳腳師父,畢生研習武術,懂得功夫、中醫和藥草。小學畢業後,謝樂觀未繼續讀書。但是,他跟著祖父、家人和鄉下的大自然學習,心中有著另一種收穫。

人生充滿著各種可能。謝樂觀從小並未立志當廚師,他像大多數人一樣,長大成人服完兵役回來之後,面對著就業問題。起初,他學理髮,跟著髮形師學習。有些客人喜歡和他談笑,害羞的他,常因此臉紅。因而,他放棄當理髮師的路,改學雕刻。這回他沈浸其中,石頭無語,木頭也無話,頗能符合他青春靦.的個性。但是,他學了半年又放棄了,這回的原因是現實的,雕刻這一行收入不穩,家裏希望他做一個能溫飽的工作。

後來,台北統一飯店的廚房需要學徒。謝樂觀因緣際會,來到台北,跟著香港主廚學烹調,從學徒做起。當了五、六年的學徒,他亦步亦趨地跟著師父學手藝。「做學徒的人,只能學不能說;師父沒坐下來,你就不能坐。」謝樂觀謹遵學徒的規矩,專心學習,師父也樂意教授。

在台北學廚藝的日子裏,他想家,想起在鄉下的時光。他深深記得,大樹鄉老家附近有稻田,童年時期,他常在樹林與稻田間玩耍。「最難忘的是,我家附近有些特別的稻子。打從七歲開始,每次走過防風林,我總是會多看那些被防風林遮住的稻子,它們在樹蔭遮蔽下,未經烈日曝曬,因而比一般稻子多活三、四個月。」

他常想起那些長命的稻子,想著它們在微風中的模樣,想著那些走過防風林的時光。這是謝樂觀忙完廚藝之後,心中最美好的想像。他試著在傳統餐飲中,開發以「養生」為主的飲食,試著「種植」生命的防風林。他想:「如果在食材與烹調方式上多所改善,一定可以為身體種出一個『防風林』。」於是,謝樂觀鑽研各種食材,以自己當試驗品。

像個實驗家一樣,他觀察著自己用餐之後的變化,從味蕾、體溫到嘴唇的紋路,仔細記錄。花茶剛來台灣時,他花了數萬元,把各種花茶買回來品嘗,想了解其中妙處。最後的結論是:還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茶最好。芽菜剛流行時,他買了發芽機,自己種芽菜;為了找到最養生的馬鈴薯,他還嘗遍了國內外的十多個品種。

最難忘的一個「實驗」是:十多年前,他在金庸小說裏,讀到「天山雪蓮」。書裏記述著「天山雪蓮」可以打通任督二脈。於是,他想法子取得這種人間寶物,吃下肚之後,期待著身體裏產生小說裏的奇效。他等著,等著,想看看自己是不是練功有成?打通任督二脈,功力增強。

但是,他的任督二脈不但沒有打通,整個人還因此煩熱不適。他仔細探究,才發現「天山雪蓮」對體質虛寒者有些效果,而他是熱體質,愈吃愈煩熱。這場「武俠小說裏的食材實驗」讓他更深切體會,食物一定要切合人體才有用,否則只是徒增身體負擔。

「『吃虧』,就是指人們吃錯了東西。如果不了解食材的屬性,沒吃對,那麼就真的是『吃虧』,會造成身體的負擔。」身為廚師,謝樂觀對於「吃虧」因而有著自己獨到的註解。

「大自然是一部無字天書,藏著許多寶貝,等待人們發現。在飲食的世界裏,不只是嘴巴吃,連耳朵、眼睛都是以其他感官的方式『吃』;廣義地說,那就是身體對於大自然的『吸收』。」數十年來,他在食材的世界裏旅行,實地體驗各種食材在上午、中午和晚上的不同,進而分析食物與季節的種種關係。
在許多食物中,謝樂觀認為,蘋果有如「菩薩」,值得我們學習。他說,蘋果只會為對方好,加在任何食物裡裏,都是「加分」的效果。而「野薑花」好看、好吃,柑橘花、茉莉花、玉蘭花..每種花都有奇特的食法。食材不會說話,但是,實際食用之後,我們的身體最能了解每種食物的話語。

謝樂觀結婚二十多年,妻子是公務員,兩人育有三個子女。以烹調為職業,謝樂觀回到家裏,卻不愛做菜,他喜歡嘗妻子做的菜。他說:「不管什麼菜,只要妻子下廚做的就好,因為裏面有愛的味道,這是世間最難能可貴的調理。」有時候,他會以野薑花、花旗參、維吾爾葡萄乾泡酒,送給老婆飲用,家裏充滿愛的感覺。

從事養生鐵板燒主廚,謝樂觀常對學藝的人說:「客人就是你的師父」,從顧客的表情裏,就可以知道火候、鹽巴,調味的情況。當他在客人的面前烹調時,最大的喜悅是看見客人食用之後,臉上有著歡欣、滿足的表情。

「不要把明蝦當明蝦,不要把魚當魚。要把牠們當做我們的『手』,要知道牠的熱點,能掌握這個原則,才能做出美味佳肴。每一種食材都有它們最適合的溫度與火候,每個人的體質也有自己最適合的美味,每個季節也有它最好的搭配,」這是謝樂觀烹調美味的祕訣。

攝氏三十五度以上,謝樂觀請客人喝火龍果;三十五度以下,他會端出醃蘿蔔湯。每天晚間,當工作結束後,他會撥 氣象電話,了解隔天的天氣預測,為次日的食物之旅做準備。如果天氣冷,就準備多放一片老薑;如果天氣熱,他就會在湯裏放進冬瓜、菜脯等。

謝樂觀會從客人嘴唇的乾濕,還有他的坐相,判斷顧客的體質,進而調配適宜的食物。有朋友請他到其他城市烹調,他會注意那城市人的走路快慢和胖瘦,從中思考該為這裏的人做什麼菜?「緊張的城市人,宜吃滋陰清涼的食物。生活調子慢的城市,則適合辛辣,或是帶著興奮意味的菜。」

野薑花盛著芒果、荔枝果肉,微蒸即食,這是謝樂觀拿手的「玉荷包」。剝皮辣椒+話梅+紫蘇、刺蔥+飛魚卵+紫蘇,食物的美味,在謝樂觀手裏總有新解。模里西斯的銀圓鱈、澎湖現撈的明蝦、北海道干貝,茶葉則是產自日本富士山下。來自安地斯山脈玻利維亞境內的玫瑰岩鹽,是他最愛的調味料。

謝樂觀主張無油料理鐵板燒。他說,「做菜像在作畫」。夏日時節,他為顧客奉上一杯藍色的茶。他說,這是取自夏威夷的藍藻,去腥之後做成。上菜前,紅色火龍果和淮山打成的果泥,加上各色水果丁,一碗桃紅色的冷湯,滋潤心肺。還有,何首烏和巴西蘑菇做的麵包,山藥和水果做的沙拉..每一道都美得令人驚艷,齒頰留香。

吃遍美味,謝樂觀心目中最好吃的食物是「米飯」。他說:「單純的米,百吃不膩。米飯的清香,讓味蕾感受到大地的精華,滿心歡喜。其中,味道最奇妙的是五穀雜糧裏的『尖米』,清新耐嚼,風味無窮。」嚼著一粒米飯,謝樂觀說,那才是單純之美。

「『樂觀』是祖父為我取的名字,他希望我樂觀處世待人,」他繼續說,「而我期待的是,人們從我烹調的天下美味中,嘗到希望與樂觀。佛家有言,修得人身來這世上是很難得的,要好好珍惜。走這趟人生是福氣,我要在這福氣裏,透過食物,讓人們嘗到平安和幸福。」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mis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